褥瘡是局部組織長期受壓、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,、持續(xù)缺血缺氧,、營養(yǎng)不良而形成組織壞死的壓力性潰瘍。
褥瘡又名壓迫性潰瘍,,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,,可分為外源性、原發(fā)性,、內源性及繼發(fā)性等類型,。外源性因素產生于軟組織之上的機械應力,包括壓迫,、剪切力及磨擦力,;內源因素決定于軟組織衰竭的敏感性,包括營養(yǎng)不良,、貧血,、失禁及感染等。在這些病理因素中,,多數支持褥瘡的主要因素是長期壓迫不活動,。
正常機體,通過感覺系統(tǒng)在產生缺血之前檢測持續(xù)性局部壓力,。一個人有完整的神經系統(tǒng)對局部壓力起代償作用,,并在坐、站,、甚至睡覺時常常改變重力,。經過反饋機制開始運動神經的活動改變身體位置,并解除骨隆突之上的壓力,。熟睡期的運動研究表明,,健康人每15分鐘經常性地改變體位。邏輯上是不活動或不能運動的病人,,不解除壓迫就會導致組織產生潰瘍,。
褥瘡致病的另一個因素是機體組織的壓力耐受性。不同的組織對壓迫有不同的敏感性,,肌肉組織最敏感,,而皮膚受壓較耐久。文獻報道外部壓力作用于皮膚2小時后其下面的肌肉會產生缺血改變,。相同壓力作用于皮膚6小時肌肉完全變性,。長期臥床的病人中許多皮膚的損傷是因壓迫導致肌肉缺血,組織壞死的結果,。
預防褥瘡是一項重要工作,。應經常對危重和長期臥床的病人進行認真細致的護理,。嚴格交接班,以有效的方法預防和杜絕褥瘡的發(fā)生,。一旦發(fā)生褥瘡,,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,加重病情,,嚴重時可繼發(fā)感染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,。 |
|
1.局部長期受壓,經久不改變體位,,導致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而發(fā)生組織營養(yǎng)不良,。見于不正確的半坐臥位或坐位、癱瘓,、昏迷,、年老體弱、消瘦,、水腫及手術后不能自己移動體位者,。
2.皮膚經常受潮濕及磨擦等物理因素的刺激,如大量汗液,、大小便失禁,、分泌物、嘔吐物,、衣服不平整,、床單皺折有碎屑、翻身時拖拉,、使用脫漆便器等,,可導致皮膚角質層受損。抵抗力降低,。
3.使用石膏繃帶,、夾板時,襯墊不當,,松緊不適,,致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。
4.營養(yǎng)不良(malnutrition)
在未愈合的褥瘡中,,營養(yǎng)不良屬第二因素,。低血清白蛋白與褥瘡發(fā)病有關,每降低1g血清白蛋白時,,褥瘡的發(fā)病率增加三倍。如果沒有足夠的氨基酸,,維生素類及礦物質供給時,,即使很輕微的壓迫,,組織將更易發(fā)生壞死。維持組織質量的主要元素是蛋白質合成,,而不是脂肪組織的蓄積量,。脂肪組織內形成的血管很少,不應與適當的營養(yǎng)物質相等同,。
褥瘡的預防中強調營養(yǎng)非常重要,,因能夠比較容易地得到糾正。存在有蛋白質不足的表現(xiàn)時,,顯示出肌肉縮小,,血清白蛋白較低。此時,,必須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,,而且要易于吸收。
5.高齡
衰老時,,膠原蛋白合成改變并可導致組織機械強度下降,,僵硬程度增加,并可降低間質液流動的阻力,。幫助病人運動及翻身時,,必須考慮到老年病人軟組織的脆弱性,運動要輕柔,,必須避免粗暴地移動,,或運送病人。
6.不活動
不能活動的患者存在發(fā)生褥瘡的危險性最大,。中風,、關節(jié)炎、多發(fā)性硬化疾病,、脊髓損傷,、頭部損傷、鎮(zhèn)靜用藥過量,、精神錯亂等多種情況下活動受限,。應盡可能地幫助活動,活動不僅能改變承重受壓部位而且增進康復獲得痊愈,。輔助性裝置可以提高長期臥床病人的可動性,,包括用斜方形拉桿的頭頂支架有助于床上運動。使用兩側橫桿有助于左右轉動,。幫助受損病人運動的機械有手杖,、步行支架及手扶橫桿等。 |